教学科研

推荐文章

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5-12-04浏览次数: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 吴永华

2015.11

一、课题的提出

温家宝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成效不尽如人意。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一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教育观,“社会即学校”是领域论,“教学做合一”则是方法论、是核心。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这一提法实际上就是注重实践。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以“做”为中心,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展创造才能等。时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仍颇具指导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这里仅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小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广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的劳技能力。三是开展科学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研究目标

1.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广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建可供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劳技能力。

3.通过开展科学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建类型各异的实践基地,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学生劳技能力。

3.通过开展科学教育及其实践活动,采用观察、实验、小制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边实践,边研究,不断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使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2.经验总结法。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采用局部调查法,从中不断筛选有用的经验,寻找客观规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

3.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1.9-2012.6)

(一)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他在办学中一向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他创办的一系列学校里,都提出了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发展创造才能等。时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仍颇具指导意义,因此,课题组就充分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学期初步开展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召开了课题成员工作会议,布置落实好了相关任务。我们组织多种学习和培训,如常规校本研训、新教师专题培训、校级课研讨、专家讲座、课题研讨、师德培训等,一学期下来,相关课题组老师能立足教学岗位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道路上,确定了如下的侧重方向:

1.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努力创设情境,掌握相应的自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做法如下:

①激发兴趣,诱发自学情感。

②授之以渔,强化自学能力。

③持之以恒,养成自学习惯。

2.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实践的兴趣。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实践过程、设计具有开放性的实践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⑴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素材。

⑵创设实践情境,指导动手操作。

⑶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精心设计练习。

3. 英语教学尝试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具体做法如下:

①课前,精选生活化的语言素材,感知生活。

②课上,体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感受生活。

③课后,设计生活化的作业,感悟生活。

(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课题的开展,我校科学教育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展开科学实践活动,重视开发和利用好科学活动课,具体做法如下:

1.开发和利用《科学》课本的补充和拓展性内容。我们要求教师对所教年级有一个完整的教学拓展计划,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对需要提前在课外准备或者课后完成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这部分内容既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而且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做了铺垫或延伸,以此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开发和利用学校特色场馆。我们学校有科技探究园、地震馆和蔬菜园艺大棚,我们利用这些特色场地,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科技馆,举办科普大篷车讲座,把科学教室搬到和合农场……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制作室,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创作科技小论文,进行科学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开发和利用社会上的科学课程资源。学校周边包括社会上的一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矿企业、农场、专业科技场馆等单位都是科学教育实实在在的课程资源,我们聘请农科院的老师为学生讲解种植知识,邀请科技馆的老师为我们现场教学和指导学校科技活动,我们带学生参观了相城水厂,了解水的净化过程,参观七子山垃圾填埋厂,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邀请了专家给学生作科普讲座等。每年我校学生都会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比赛,在苏州市中小学建模比赛中,我校学生制作了《一大会址》模型;指导学生自制圆周小车参加了车模赛;参加金钥匙比赛,普及科普常识,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探究、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建各类社团

学校为丰富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采用陶行知“手脑并用”的主张,结合学校实际条件,成立各类学生感兴趣的社团,以活动促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学校目前成立有卡通、绘画、书法、中国鼓、舞蹈、合唱、劳技、船模制作等共十个学生社团,参与社团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2.6%。

1.剪纸

本兴趣活动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小组培训的主题设为剪纸,学生从最基础的入门开始学起,主要学习内容是:四瓣花、八瓣花的折法、画法以及剪法。还有多层花的制作方法。通过模仿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和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2.十字绣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由教师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利用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多种十字绣作品,欣赏十字绣作品,先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放大教师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看清操作过程。二是师生互动,借助师生对话来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针对个别动手能力低下的学生,采取手把手教的教学方法。三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完成的作品内容,独立完成,秀出个性。同时重视展评,为学生办了“我有巧手,我来秀”的作品展,让全校师生欣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3.舞蹈、合唱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比如 “校园才艺”比赛。拉丁舞社团外聘舞精灵艺术团的老师任教,上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一小时,每周六上午两小时。在我校的联谊会上,舞精灵社团登上舞台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拉丁舞。山歌社团外聘街道山歌团的老人每周给学生上课一次,在他们的示范下学生们学唱白洋湾山歌,在姑苏区庆祝六一节活动中献出动人的歌喉。

4.“巧手秀秀”社团

小组同学们跟着方磊老师学习缝制毛毛虫、男孩、女孩卡包,以及制作蝴蝶结发卡、十字绣手艺、织布盆花、DIY卡套等等小手工,锻炼动手能力。

5. 中国鼓社团

由査国琴老师负责,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握鼓棒、打鼓姿势。然后加入节奏,特别是十六分音符节奏、马蹄音、后十六分音符时值的处理,击奏的连贯性和整齐度,在此基础上大镲、小镲和大鼓的协调配合,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手鼓队员们演奏技能有明显进步。

至此,学校主要在课堂教学、科学实践、创建各类社团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课题研究迈开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为下一步深化研究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深化研究阶段(2012.9-2015.6)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课题进入深化研究阶段。我们总结了这一年来的研究工作,并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教育教学上,我们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前进道路,那就是努力打造“朴实、扎实、厚实”的和合课堂;科学教育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以“校外、校内”为两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各项活动;不断优化扩充学校社团活动,结合社区资源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课程。

(一) 和合课堂:朴实、扎实、厚实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艺术,因生命的活力、心灵的舒展而气象万千、精彩纷呈。“和合课堂”致力于解放一切束缚,打造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思想、独立思考、勇敢尝试,迸发出生命的智慧潜能,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感觉。课题深化阶段,各学科教研组围绕“朴实、扎实、厚实”这三个课堂关键词,认真解读,组织开展切合主题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主要的活动内容有:

1.开展“三实”课堂研讨活动。

学校积极进行校级研讨课,以切口小、目的明确、实效性强为根本要求,挖掘精彩课堂内涵,以“三实”为最终目标,在清简、灵动、精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厚实、扎实、朴实”的目标。我们开展了新教师展示课、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展示课等,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并通过上课、听课、反思、交流,增强教师对朴实、扎实、厚实的认同感和理解度,从而打造优质的“和合”课堂。我校汤琪老师深入学习“三实”课堂理念,并积极实践,参加市微课录制获得特等奖,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为全校教师展示了优秀的“三实”范式。

2.开设“和合讲坛”。

学校自2013年开始每学期开设“和合讲坛”,为教师们交流成功教学经验、分享先进教学方法提供的良好平台,我们邀请校内外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讲述打造“朴实、扎实、厚实”课堂的心得体会,先后有我校吴敏、徐悦、顾婷等数名中青年骨干老师做过演讲,还有华东师大心理学讲师,彩香实验小学校长都来我校分享交流经验,“和合讲坛”的开设对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由职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

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环节尝试做一些改变,即更加关注教学目标如何达成,以及教学目标如何检测的问题,力图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此深化教师对“三实”课堂的探讨。我们的做法是:

(1)改备课为教学设计。注重整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态度,能抓住学科特点,设计有利于掌握知识,体会方法的优质问题,

(2)去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去除低级重复的训练,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及能力。

(3)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的生成情况。即关注学生学习的增量,针对学生行为进行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专业评价,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

通过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改变,我们希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学习目标”的把握更为准确、合理,设计规范、科学。

(二)科学实践:“两线一点”

科学教育以“校外、校内”为两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地处白洋湾,原先农业发达,随着城市化发展,周围的农田已十分难见。本着还孩子们一片田地的设想,“和合农场”于2013上半年正式开园,两个占地800平米的大棚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瓜果,作为学校的劳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校内实践

校方专职聘请了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农艺师董建明先生作为辅导员,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的种植知识辅导。和合农场是同学们的活动实践基地,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已亲手培育出无数的水果与蔬菜。

校外辅导员周根兴老师也来到我校科学种植园进行指导,给孩子们开设种植知识讲座,传授科学的种植经验。每到综合实践课,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在蔬菜大棚里小心翼翼地播种、培土、浇水……一个个俨然成为了田间小主人,忙得不亦乐乎。另外,学校安排各班认领自己的班级种植盆,由班级管理,将种植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开展校园种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学校搬迁新址后,教学场馆一应俱全,特别是科技馆的设立为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提供绝佳条件,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在科技馆管理员的带领下利用中自习时间轮流参观我校科技馆,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

2. 开发校本教材

结合我校和合农场的开设,学校课题组成员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蔬菜种植汇编》这本手册,旨在向学生宣传蔬菜种植的相关知识,作为一本科普手册因其贴近学生劳技活动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书中列举了苏州萝卜、大白菜、大叶荠菜、太仓白蒜等二十余种蔬菜,详解介绍了蔬菜的品种来源及分布、特征和特性、栽培要点等等相关科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蔬菜种植的兴趣,使学生得以掌握相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

课题组将学生科学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及小知识汇编成校本教材,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概括为六个方面:植物、动物、人体、气象、地球、宇宙,并将学生外出参观了解到的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有机整合其中,由易到难,组合而成《科学》校本教材,形成富有学校特色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系列。

(三)校外实践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学校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广泛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建类型各异的实践基地,供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提高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素养。学校不仅完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更联手南山、宝祥、金筑富强等学校周边社区,积极与白洋湾街道联合开展爱心活动,让孩子们把掌握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学以致用,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奉献的美妙感受。

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来到宝邻苑社区,慰问孤寡老人,献上自己从学校“和合农场”里采摘的新鲜蔬菜,在劳动和奉献中上了第一堂生动的“队课”。中秋节,学校的同学们来到白洋湾街道,和老人们、失独家庭一起度过了一个欢快的中秋,为他们传递爱心、孝心。巧手秀秀社团的同学们还做起了美丽的织布盆花。这花盆和每一朵花都是同学们自己剪下来,然后用线缝起来。缝线的针法大有讲究,每一针的间隔都要平均,要注意美观。在实践中,孩子们掌握了一项项手艺,同时也锻炼了能力、挑战了自己,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此外,学校还设立“采摘节”,在这一天,学生将自己种植的水果采摘下来卖给老师们,所得费用则全部捐献给贫困山区,为中国的教育献出一份力量。

学校大队部举行 “节能小窍门,低碳生活方式举例——省钱大法”的科普周宣传活动。组织学校“小红帽”志愿者走进富强社区向居民们派发《节能降耗减排宣传单》。宣传单向同学们介绍节能小窍门,包括家用电器的节能、燃气节能、开车节能等。倡导全校进一步把环保节能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使孩子们从小就增强环保意识,节能低碳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9-2015.11)

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共同商讨遇到的问题,及时积累资料,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开展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好专题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八、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四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对如何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积极展开深入地研究,一边认真学习陶行知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探讨他的时代价值;一边学以致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最贴近本校学生生活的教育资源,与社区联手,与时代同步,以“做”为根,以“生”为本,在此理论的下的活动实践,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我校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还使学生对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兴趣有所增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乃至创造才能的培养有明显助益。

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开展课题,我校科学教育活动能结合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事潮流,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实用科学信息,包括世乒赛的有关知识、垃圾分类的方法、消防安全教育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并且注重传授的方式是启发式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注重在实践中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见识,了解社会。

  • 知行统一

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苏州自来水厂相城水厂,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自来水净化、沉淀等过程,自觉感知到水资源的珍贵,还把了解到的水质检测相关科学知识向身边人宣传,变身“环保小卫士”保护地球家园的环境。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七子山”垃圾填埋厂,同学们回去后自发把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宣传给更多身边人,走进社区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学生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他们学会了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包粽子、绘画风筝,还能种植、采摘蔬菜和水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发展。

  • 活动获奖

在2013、2014年度苏州市中小学建模比赛中,我校有11名学生荣获奖项。参加2014年电子百拼竞赛,我校小学综合团体电子制作团体均获一等奖,2015年获小学综合团体二等奖和电子制作团体一等奖,两年比赛中共有20名学生荣获单项奖。还有航模大赛、金钥匙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探究、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普及了科普常识,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索。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这也充分显现出学校开展课题的成效。

2.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充分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丰富课程内容,立足学生兴趣,注重把兴趣转化为能力,让孩子们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实用小技能,体验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并能把学到的技能奉献社会。

  • 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不断完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育内容,编写了《蔬菜种植汇编》、《足球》、《新蕾》、《科学》四部校本教材,让孩子们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能(种植、十字绣、烘焙、工艺小制作等),了解到多种多样的知识(科学、足球、园艺),体验了多姿多彩的活动。

  • 培养学生能力

体验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用的生活技能,比如烘焙是一门校本课程,学校立足学生实际,大胆开发,率先在兴趣组中开课,同学们兴趣浓厚,他们跟着方磊老师一起学习了双色的小熊饼干、泡芙、戚风蛋糕等等一些面包房、甜品屋里才有的美食的制作,并在学校举行的义卖和展示活动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让孩子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学习生活。

和合陶社是低年级学生们的最爱社团,“泥巴”对低年级的孩子非常有吸引力,加上陶社的李老师极具亲和力的语言指导,学生们入门很快,现在陶艺室里已经摆满了学生的各种创意作品,孩子们在体验创造的同时,还培养了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会坚持,学会创作。

③开创体验式课程

由此,学校完善了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开创出五种有特色的体验式课程,分别是:

一、和合农场:走进田园,孩子的后花园

二、 DIY发卡:编制美丽,孩子的蝴蝶谷

三、 巧手秀秀:精绣生活,孩子的五彩坊

四、 烘焙乐园:调味香甜,孩子的美味屋

五、 和合陶社:邂逅陶艺,孩子的梦工厂

④搭建学校——社区——社会的教育桥梁

除了教室里的活动,学校还积极与街道联合开展爱心活动,走进社区关爱孤寡老师,探望退休教师,捐助贫困家庭,送上自己种植的蔬菜和瓜果,或者小作品,给社区居民带来欢乐,让困难群体感受温暖。课题开展至今,我们已经与周边的南山、宝祥、金筑、富强社区及白洋湾街道建立密切的联系,搭建了“学校——社区——社会”的教育桥梁,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孩子们能从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不仅把掌握到的技能能到展现和锻炼,更是体验到奉献爱心的美妙感受。

3.课题研究的理论的成果

1.开发并充分利用了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学校与社区、社会的紧密联系。

2.树立了以教学目标为抓手,打造“三实”课堂的目标。

3.探索出体验式教学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

4.遵循了活动促发展,行动促研究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让课题在行动中探索发现。

5.“行知”内涵深入人心,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学陶、知陶、师陶、研陶出色的教师不断涌现,在教师基本功和征文比赛中,我校教师成绩斐然,陈瑞娟老师参加姑苏区爱生案例师德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姜海韵老师撰写的《让课堂充满童真、童趣、童思》获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2011年论文评比一等奖。徐晓雯老师撰写的《安于三尺讲台,用爱谱写师德》获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论文评比二等奖。黄立莹老师撰写的《成长的礼物》在苏州市“潜心耕耘·励志成长”教职工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6.教师围绕本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并发表,陈献红老师在《教学做合一——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文中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在创建学校特色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凌琦文老师在《“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渗透》中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沈李菊老师在《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中提出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理念。

九、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受课题组参与人员理论水平所限制,使得活动的开展与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活动中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反馈,经验总结停留在实践角度,缺少理论高度,缺少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

这启示我们今后课题参与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邀请更多专家来校指导科研手段和方法。课题参与人员如何深入领会陶行知教育理论,进一步加强课题指导,使得活动的开展能更紧密地联系实际,让课题研究更有实效,让活动开展有趣有益,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讨。

上一条:《蔬菜种植汇编》

下一条:10月课题研讨活动:爱劳动 会劳动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