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推荐文章

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理论学习资料11

发布时间:2017-07-14浏览次数:

姑苏区课题研究学习资料

 

课题名称

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

资料名称

中学德育软环境培育及路径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阐释》

向颖

摘录时间

2017. 6

摘录者

吴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和基本内涵:“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也是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的。陶行知主张道德教育要为人类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因此,学校德育在内容上要反映现实生活、在方法上要贴近生活、在目标上要引领现实生活脱离生活的学校德育只能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洞说教。

(一)“生活德育”软环境的内涵及特征

德育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可以将其划分为物质形态的德育环境、制度形态的德育环境和精神形态的德育环境。物质形态德育环境被称做“硬环境”,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德育环境被称做“软环境”。“硬环境”是基础、物质保障;“软环境”是核心、灵魂。德育软环境是指一个学校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个学校的内在品质。学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来体验和践行道德生活,理解道德规范,丰富道德情感,内化道德行为。这一概念提出的价值在于,可以从横向角度全方位考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因素,可以从纵向角度深入研究诸多因素,以便准确把握其渗透力和作用的程度。

1. 德育软环境的社会性

不仅学校要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社会监督;同时允许意识形态的多元化,鼓励新的社会思潮、健康的生活理念,也可以而且应该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去。

2.德育软环境的潜隐性

3.德育软环境的稳定性

(二)德育软环境的培育路径选择

德育软环境的设计,必须适应“社会气候”,体现地域特色,具备心理磁力,产生社会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建设和优化才能系统地发挥作用。如何构建起德育软环境的良性运行机制,是德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培育先进的育人理念

让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丰富、具体的德育活动,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道德知识灌输的客体,而是作为道德自我构建的主体,从而大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意见,考虑他们的需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对其最有意义、最易取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经验,体现出他是个有独特见解、放思维和合法权利的人。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是核心,而“德育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需要树立“完人”理念—完整的品德、完善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体质,成为“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真人。

2. 构建和谐德育的环境

学校应明确办学理念和精神培育、树立开放的意识并建设与时俱进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仅限于文化娱乐活动,还包括校风、学风和舆论导向、道德风尚以及文化娱乐品味等,而且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

3. 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真诚的师生关系、年级关系、班级关系和同学关系,其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以上关系的协调程度。德育软环境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料全文

(附件)

 

上一条: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2017-...

下一条: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