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
阶 段 总 结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
2018.6
德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幸福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新课程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将德育寓于生活。伴随着《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的省级陶研课题的开展,我校制定了详细有效的实践计划。一学期来,我们进行了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将本学期开展的各项德育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 分工合作,按步实施
本学期初,课题小组就召开了本学期工作会议,制定了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进行了工作划分。本学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从认知、情感、三个方面细化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总体目标;”和润德育”渗透进各门学科和各项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环节,研究小组要基本做到“三定”即:定时、定人、定时总结。定时就是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课题研究的固定时间,全体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并认真填写研究记录。定人就是课题组按年级划分,各自有明确分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责任到人。实时总结,即课题研究人员要及时做总结,找出成绩与不足,明确下一步新的主攻方向或对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
二、 深化“和润德育”工作研究体系,深入探究“生活化德育”
1. 提高教师对“和润德育”的认识
德育的内容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理念必须要深入每一位德育教师的心里,德育教师才能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发挥自己的知道作用。因此我校在本学期积极开展周三例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部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贯彻《教职工基本道德规范》、《教职工行为规范》、《教师须知》等相关文件,并通过考核督促教师自学。同时,教师还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理念精髓。在德育教师的学期计划、教案等材料中要求体现有关“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实质性的内容;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师专业学习活动,对小学德育教师要加强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观摩和学习,多与其他教师学习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2. 提高教师生活化的教学的能力
德育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由原来的“灌输式”向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转变。新课改后的这种改革就对德育教师有了更多的要求,德育教师不能在采用原来的单调的讲述教学,而是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生活为大背景创设与德育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生活化的教学能力。
(1) 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教师把德育知识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实际的道德体验,提升道德素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取得,与教师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处处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到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教学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把握教学时机,抓住德育与生活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世界。①找生活中的榜样。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模仿性强的榜样如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门卫叔叔这些生活中常出现的身边的榜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②创设生活情境。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加工成学生能接受且喜欢的例子进行呈现,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生活情境中参与、讨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更好地理解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将德育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③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嫌麻烦,不因学校设施的局限,克服困难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自发地到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开展“变废为宝;”组织一次家庭劳动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让孩子主动地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主动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④设计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例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等。整堂课要突出德育以生活为基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3. 整合德育生活资源,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1)确定预期结果
这个过程称作将学校育人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标准。可以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途径来完成。
第一步,学校各年级教师参照本年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遵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品德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各个核心主题,拟定具体的培养目标。
第二步,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以自己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围绕自己的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以所处学年为期限,对各个核心主题提出具体的行为标准。
第三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对教师和学生对具体目标理解的差异反思教师制定的标准中不合理的情况进行修正,拟定适切的具体目标:通过比较各个年级师生对同一主题制定的不同标准和具体目标。对于层次比较清晰的主题,设计一至五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分目标,逐步提高道德要求:对于层级性较弱,但内涵丰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适切的分年级目标,以全面提出道德要求。
(2)目标内容实现序列化,初步确定分年级育人目标
目标内容,就是育人目标的内涵,德育主题活动欲实现预设目标,就应当遵循德育发展的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深入分析育人目标的层级性,凡认为育人目标可以一蹴而就的假设都是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我校进一步将核心主题的目标具体化,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途径,不同年级逐步提高道德要求,使主题得以深化,保持前后衔接有序,活动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层次。如“懂感恩”的分年级目标为:
一年级:感恩家人,对家人有礼貌,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年级:感谢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三年级:感谢伙伴,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并主动帮助别人。
四年级:感谢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五年级:感谢社会,主动参加社区劳动,关爱身边的人和物。
(3)通过多种主题活动途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活动系列化
本学期,我校从两个方面,提高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系统性。第一,将系列德育活动承载于教材之中,付诸于课堂内外,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承载方面,以主题活动教材为核心内容,以班级主题活动课的方式保证实施,并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晨会以及少先队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展开。第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展开。根据前期的调查,把握学生感兴趣的德育主题活动模式,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在贴近学生需要和生活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实现主题活动的系列化。
三、 课题实验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老师在积极研究,认真探索,将自己在实践中思考、体会形成文字,上升为理论,部分文章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比如吴敏老师的论文《“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小学英语课程开展学科德育的启示》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王娜娜老师的《基于生命教育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科课程体系的建构》均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罗君艳老师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运用之小学科学》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四、 今后课题实验的规划和方向
我校的《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课题研究已有一年时间,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很不够,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使之逐步完善。下一阶段着力研究与实践如下几个问题:
1. 重点抓好个案研究,尤其是在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突出的班级。
2. 目前学校主要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做出要求,下阶段要努力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
3. 下阶段要更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同时更好地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校生活化德育管理开拓教育渠道。
总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学校的德育教育变得更加温润、温暖和人性化。我们相信,在专家和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硕果累累,圆满成功,一定会为陶研类课题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