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推荐文章

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理论学习资料7

发布时间:2017-07-10浏览次数:

姑苏区课题研究学习资料

课题名称

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

资料名称

《“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

冯建军

摘录时间

2017. 6

摘录者

吴敏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一、 生活对德育不只具有工具意义,更具有本体意义

1. 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

2. 生活的维系和发展需要道德

3. 个体的德性在生活中生成

二、 德育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构建“可能生活”

1. 生活与德育不是分离的

2. 德育不是对生活的“回归”,而是“建构”

德育“建构”生活,不仅符合生活的实践本性,而且也是德性的要求,反映德育对生活的引导、批判和超越。在实践中建构生活,是人根据自己的意志、愿望,按照一种美善的理想,改造世界,建构美好的生活。德性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德育无法回归精神生活,但可以建构精神生活。就是按照美善的要求,过一种美善的生活。这个过程不仅是德性成长的过程,而且保持了德育对现实生活的引领和超越。

3. 德育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要建构“可能生活”

道德教育必须关涉人的幸福,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

三、 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

1. 德育并非面向所有的生活

以生活来改造德育与以德育来审视生活,二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德育的生活化,要求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后者是生活的德育化,要求以德育改造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道德的生活。前者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后者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德育面向生活,不是面向社会中的一切生活和生活中的一切,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面向具有道德意义的生活。

2. 德育面向完整的生活,并不排斥科学世界的生活

因此,道德教育面向生活,就是让人经验完整的生活,在完整的生活中,获得德性完整的自由发展,以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超越单一的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实现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

3. 道德的核心是自觉建构“道德生活”

真实的生活是复杂的,但道德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教就是要以道德的维度审视现实生活,批判反思不道德的生活,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建构一种道德的生活,发挥道德教育在人的德性成长中的独特的引领作用。

四、 德育就是生活德育

生活与德育的结合,便有了生活德育的概念。对于什么是生活德育,有学者认为,“生活德育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强调道德教育就是“过”有道德的生活。

1.生活德育是德育的全部,不是一种德育。

道德源于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也为生活的充实和提升服务。离开了生活,道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道德与生活的本体统一性,道德的生活根基,决定了德育就是生活德育,离开了生活,不可能有德育的其他形态。不符合生活特性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至少说是病态、异化的德育。生活德育是德育的全部,而不是一种德育。

2.生活德育是静态的生活内容与动态的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静态层面上,生活内容包括由低到高的日常生活、制度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动态层面上,德育的生活方式是怎样“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生活德育,以完整的生活内容为面,以生活方式为线,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动静结合的立体图景。

3 .生活是德育的场域,德育必须基于生活,在生活过程中,德育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

资料全文

(附件)

上一条: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理论...

下一条:苏州市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建构“和润德育”的研究》理论...